40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心得

   

    一直想要為心得下個副標,但不知道選哪個比較好,就乾脆維持原樣好了。這本《戀人絮語》我看了不下三次,第一次很倉促,其實沒有那麼容易融入書裡要讀者做到的事情。但看了這麼幾次之後,我真的覺得,這裡的戀人只能是唯一,而且又要那種在曖昧甚至曖昧未滿的單相思期間的戀人。

    簡單扼要地說,本書可能就是一個瘋子在自己的世界裡自言自語。

    戀人的世界裡很單純,唯有一顆心而已。其實這個世界裡的戀愛對象不過就是個對象,這麼說好像貶意了一點,但事實確是如此。甚至在戀人的世界中,這個對象其實已經被戀人昇華成一個心目中美好的象徵,這個世界裡只得戀人自我和那個象徵存在。我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我,這種瘋狂的內心狀況不是沒有,但在現實中卻非常稀少,大致得要像那些像少年維特年紀的男女性才能做得到。如果是個已成年的男人女人,大概就會被扣上荒誕濫情等等的帽子,不能像年輕時候那樣的理直氣壯。當然,就算是個少年少女如果把這狀態外露得太顯眼,大概也是一堆帶有負面的詞彙會沾上身。因此,在外緣世界的影響下,其實戀人的世界是不停的拉鋸戰。

    戀人必須和現實拉鋸,必須和理性拉鋸,必須和自我拉鋸,必須和事實拉鋸……。直到這個唯一的,為了那個美好對象而存在的世界消滅為止。

    這段漫長的過程是孤獨而昇華的。戀人的愛情使每件和對像有關的事物都昇華,包括戀人自己。因此這「真正的愛意」是絕世而獨立,絕對地超脫世俗。不愛江山愛美人,不求功名求芳心,除了一個感性傾向的詩人還有誰能真正地付諸實行?

    但如果從羅蘭‧巴特的作品裡只能讀出這些的話,那似乎是有點白讀了。

    看這本書要完全汲取裡面想要表達的事情,除了要多讀書、要多求本心這些不可不做的事情之外,利用自己的理性和感性分別去讀這本書,多讀上幾次,也是對我來說必須要做的事情。雖然巴特先生在卷頭明言告訴讀者,不希望本書的編排或寫作方式讓內容成為教條或者教科書,因為愛情是沒有方程式和規則可循的。

    感性閱讀讓我可以從中代位戀人的位置,感受那些關於情感的片刻動態,那些戀人思維的流動。讓自己的愛情開關和戀人合拍。

    而理性閱讀告訴我,這本書除了愛情之外還有別的。就算巴特先生煞費苦心打散文章用字母編排,寫作時像是日記片段或者情感的動態瞬間捕捉,它最後依然得用容器盛裝起來。

    就如同我們研究量子力學,最終發現我們所用的實驗器材也是這些研究目的的粒子組合,也就是這些實驗必定讓自身的工具所限制,得出來的結論到底是正確抑或是不正確我們無從得知,我們只能發現不可能。

    意識不斷地流動,愛情的感覺也是如此,我們寫下一的當下就錯過了無限的可能性。換言之,在意識中我們動了多少個念頭來寫下一,而拋棄了那多少個念頭。《戀人絮語》不可避免地只能留下動態的片刻,讓讀者能有個空位可以代入,發展自己對戀人的意識。同時,我們卻也錯過了許多個維特許多個夏洛蒂。當此書是巴特先生和友人的愛情意識集結,再加上讀者自己的意識發展,就已經和原本的《戀人絮語》不一樣了。它可以是我的絮語,可以是他的絮語,可以是她的絮語。而試圖要去理解巴特先生的絮語,那只能發現不可能。

    那麼,我們在《戀人絮語》中要得到什麼呢?

    我得到一顆寫作的種子,不只是關於戀人,是關於任何試圖和讀者互動的多種方式。能藉由自身的感情以種下合適的語感,讓讀者身歷他自己所建構的情境中。許多經典的構築其實都將角色的空位建立成大眾的空位,讓大多數人可以代入,可以身歷其所想像得到的情境。我認為這也是文本互涉的一大原因,不可避免地,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

    感覺起來,好像是因為巴特先生敲響了作者的喪鐘才導出《戀人絮語》的寫作方式,因為《戀人絮語》更注重思維活動,而不是文字的結果。但以另外一個方式思考,現行文體雖說是作者分裂自身感情後的文字結果而不是作者的思維活動,但它們或許更注重的是讀者的思維活動,在閱讀中,讓讀者的思緒開始流動。沒有任何文字記錄的意識聯想,專屬於讀者的作品和世界。也就是作者播種,和讀者共同耕耘,最後由讀者收穫。

    這也將成為我往後寫作的目標,並期待能與讀者共享成果。


arrow
arrow

    月鱟 (破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