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西莫夫《基地》系列心得

 

總覺得喜歡閱讀科幻作品的人不能錯過艾西莫夫,也不該錯過。

整體而言,艾西莫夫的小說文字對我來說是樸實無華(雖然仍是透過翻譯文字感覺),他以扎實的科學功力鋪陳一個龐大的世界觀。他本身不但是生物化學方面的教授,也出版過多本科普著作。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有關於「機器人三大定律」的系列最為著名。這次,我讀完的作品是《基地三部曲》,共三冊。其實一點也不厚,也許一個悠閒的週末就可以全部讀完。但此系列內容其實和機器人一點關係也沒有,這也是讓許多讀者覺得奇怪的地方:這個感覺登場十分強盛的世界裡居然沒有機器人的影子?有傳言說艾西莫夫最後有想過把機器人系列與基地系列拉攏在一起,想想這的確是個盛況,但無論如何現在是無緣見到了。

《羅馬帝國衰亡史》是艾西莫夫寫作此系列時重要的參考資料,雖說如此,《基地》系列裡的銀河帝國盛衰描述起來卻沒有《羅馬帝國衰亡史》來得複雜(畢竟《衰亡史》也不是小說),也或許是架空世界的緣故,讓人感覺不那麼切身地沉重。其核心人物哈里‧謝頓是個心理史學權威,以他的水晶球(心理史學)推斷出未來銀河帝國的覆滅與人類將會陷入極長的黑暗時期。為此謝頓開啟了謝頓計畫,希望藉此可以縮短人類即將經歷的黑暗三萬年(無政府狀態)至一千年後即可迎接第二帝國(狀態)的來臨。但謝頓如此重要的角色卻在故事開始沒多久便去世了,因此或許我們可以說「謝頓計畫」才是全系列的主角。讀畢整個系列印象最深的莫過於謝頓(與謝頓計畫)和後來現身的騾,謝頓是我喜歡的那種神仙級高深莫測的角色,但再怎麼說他仍然是個人類;而騾則是那種天生有神力的角色,但再怎麼說他也不是神。(話說一開始出現騾這個字眼時,還以為它代表的是一個種族。)面對時間洪流、不斷變遷的局勢,他們各自用自己的方式企圖改變未來。

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沒有心理史學這種神奇算術,但我們能夠閱覽過往的歷史。(也許未來大數據可能成為心理史學的根基?)雖然歷史的呈現有許多角度,英雄也好唯物也好,綜觀的大方向看來一個權力的集中與興盛便會開始面臨衰退,這是一種循環史觀,就像是一個朝代換過一個朝代,第一帝國之後將興起第二帝國。但其實第二帝國的養分卻是來自於衰退的第一帝國,直觀來想這使得第二帝國會比第一帝國更強盛(這是一種直線史觀)。那麼照理來說,當第二帝國達到巔峰時,也就是它逐漸衰退的時候,就像是第一帝國那樣。我很好奇《基地》中的第二帝國會怎麼做來防止衰退,或說是延續繁榮呢?回到與故事最有關係的第一帝國,謝頓發現要延續帝國的壽命為時已晚,這個狀況對我來說表示延續繁榮是可行的,也就是如果發現得早(謝頓早一點把水晶球磨圓之類)第一帝國將可能永續經營。(好像哪裡怪怪的啊。)當然很有可能要縮短的就不是黑暗期,而是替換腐敗的體制和思想了。

其實就算是黑暗時期,也能發現更迭不停的權力轉換。從基地的理事會到基地市長,基地(端點星)到行商們等等,就連帝位本身也經歷了無數次的、非正統的交接。只要權柄存在,人就必定必需爭奪,這是才疏學淺的我覺得目前沒有什麼體制能夠解決的問題,大概是因為所有體制不管願不願意都會出現權柄吧。(不說權力,是因為權柄字面更具象一點,而且似乎更全面的包含了權力、權威和能力,能力對我來說是更重要的了。)話說,是先有權柄還是先有體制呢?目前我覺得也許是先有權柄才有體制的吧?

從《基地》三部曲我思考如何延續繁榮的歷史問題,而我們又要怎麼說定什麼樣的狀態是繁榮,什麼樣的狀態不是呢?書中剛開始的帝國很顯然在絕大多數人眼中仍是繁榮的,所以他們必須保護(保持)這種繁榮的狀態,避免像謝頓那樣想奪權的人(其實不是)危害,但沒想到這種行為其實是種衰敗的象徵。但在未書寫之前的那段「真正的繁榮」盛世,難道就沒有真正的覬覦盛世權力的人蠢蠢欲動嗎?其實寫到這裡我的腦袋裡面已經產生更多條疑問,而我認為這些疑問若能一一解開說不定就只是直指人心:有德之人掌握權柄則盛世,無德之人掌握權柄則亂世,欸,這德不就是另一種權柄嗎?(而體制或許本就是一種牽制無德之人的方式罷了?)畢竟就算小國寡民,民若不知足無為,也達不到延續這種「繁榮」,而必然陷入權柄的爭奪之中了。

至此,謝頓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選擇了接受權柄必然更替的事實,並想辦法順應局勢,利用局勢的一點點變化來達到(非常)長遠後更大的目標,其智慧和眼光不得不讓人佩服,但更讓人佩服的是在長遠的眼光背後,謝頓「個人認同了『人類』這個神秘而抽象的概念」,為了這個概念他願意顧慮到三個世紀之後的人類處境,而非像帝國的實際掌權者凌吉‧陳說的:「……生活在銀河各地的千兆子民,沒有任何人能再活上一百年。那麼,我們為何要關心三個世紀以後的事?」。(這句話我解讀成:我現在掌權得好好的,也不可能再活上個一百年,我死了之後的事情關我什麼事?)還有其後終於說出口的:「……為何不能今晚就將你處決,順便將我自己見不到、既沒用又煩人的三世紀後的未來,跟你的屍體一起拋在腦後?」這是謝頓與眾不同並且偉大之處。而騾這個角色其實有那麼點和謝頓相反的意味,雖然騾也許想對抗的是自己的命運,但其實由於他的與眾不同致使他不能和大環境脫鉤(悲劇)。小說的後半段謝頓計畫幾乎人盡皆知,其實我認為這代表謝頓計畫已經成為了另一種必然的歷史發展,就像是一本奇幻世界的預言書一樣,而總是會有勇者/英雄去挑戰預言,騾便是。由於謝頓計畫本身已經成為它所要預言的那一部分,所以它失靈了,讓騾有可趁之機企圖憑藉自己的力量取基地而代之成立第二帝國。騾或許就敗在他沒有謝頓長遠的眼光和胸襟,敗在他急於對抗命運、扭轉未來,否則要實際取代基地一統銀河是易如反掌的事。(其實我不太確定胸襟是否需要,但我想有了應該會延長騾帝國的壽命。)

最後,《基地三部曲》的讀後感想雖然被我寫得很長,又似乎有點嚴肅。但其實它本身閱讀起來真的滿輕鬆的(不像輕小說那樣輕就是),至少比我緩慢地消化《羅馬帝國衰亡史》的感覺要好得多。並且可以從中見識許多人性互動的策略,不失為寫作時的理想參考。然後我一定要說:謝頓!你的計劃我在第二部就看穿啦哈哈哈!(好像沒什麼值得驕傲的齁……)

arrow
arrow

    月鱟 (破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