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大衛‧喬治‧哈思克《森林秘境》心得

 

會吸引我買下《森林秘境》的兩個重要因素是多數友人的推薦與美麗的插畫封面。不得不說書剛出時,封面的繪畫已經很吸引我,所以當得知越來越多臉書上的朋友或師長也看過這本書的時候,當然就更有理由說服自己買下它了。

現在,我覺得它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很高興自己能夠珍藏它,並且希望有更多人能夠進入《森林秘境》去感受、去觀察、去思考。

在臺灣的環境中,想要擁有像田納西州老生林那樣的曼荼羅地來長期觀察是很困難的事情。但我想學校的一隅或者公園的一角,甚至自家的菜園、陽台上的植物,也都能成為長期紀錄的對象,就像哈思克在書末後記說的:「只要我們用心關注,任何地方都可以變得很美好,所以我們無須刻意去尋找『純淨原始』、令人讚嘆的地方。......只要你花一些功夫仔細觀看,你的成果也會像觀察一塊古老林地那般豐碩。」而且我想不但豐碩,可能會得出更多意外的風景。

我曾經想過學哈思克尋找一塊自己的曼荼羅地,後來想想其實自己也做過類似的事情,不過比起作者,我的觀察顯然是短暫片段的、沒耐心許多。比較值得提出來的一段就是我找到一所小學的工作之後,對於小學自然環境的關注。因為非正式教職身分,讓我有了很多時間可以在處理課務外,到處搜索、探訪校園角落。我最喜歡的校園角落當屬一塊學生被禁足的假山花圃,其實所有師生幾乎上下課都一定會經過它,它有一座長期乾涸的石頭池塘,大概是怕學生不安全所以停用了。花圃邊植有一排龍柏,常常被小朋友打著玩。還有好幾棵每年會結果的梅樹,學校的老師和廚房阿姨常常採收回去做醃梅子。另外還有孔雀豆、合歡、觀音棕竹等其實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植物,當然也暗藏了許多昆蟲在其中。這地方也是我第一次觀察到蜘蛛埋伏在花間並抓住獵物的全過程,還有貓蛛護卵的現象等等。雖說不像觀察曼荼羅地那樣具有長期的耐心與細心,這地方仍可以說是開啟我積極汲取自然知識的大門。(之前都是對昆蟲作紀錄,發覺植物也有好多不認識名稱的呀,就開始關注起植物,但現在仍有許多植物我不能認出。)

並且與《森林秘境》極大不同的事,我能想到的事情不像哈思克這麼長這麼遠,這麼深入。我安慰自己,或許這只是因為我仍在拓展廣度吧。哈思克從觀照這片老生林中反思了整個自然環境與人類的處境(人類也是自然的一份子,這句話我雖然明白,實際上卻也帶來了許多困難),在其中親自體會既偉大又渺小的思維經驗,在人類的界限中尋找一種可能的平衡,和更多生存環境遭遇的問題的珍貴的、開放的答案。

在臺灣這片狹長的土地上,我們的自然資源相對他地已經不多,但人數仍在增長。這座島上的人民意識卻仍舊不夠深入了解到永續的意義,許多對於自然環境與生物的偏見和錯誤知識仍然被輕信、被流傳。不管是貓狗也好,蛇、蜜蜂、蜘蛛也好,常常會聽見一些令人心痛的例子,這些例子背後的邏輯思維有時不免會讓有意識的人對這塊土地的居住氛圍感到絕望。我想《森林秘境》一書絕對無法解決這種難題,但哈思克的觀察與體悟卻可以為這種難題帶來更多開放的思考空間,並鼓勵更多閱讀者也這麼嘗試,我相信一但願意瞭解自然的大門開啟了,那麼就會有更多寶貴的經驗和資源幫助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人類和自然環境盡力去取得平衡的生存方式。

 

P.S.其實說平衡的生存方式我自己有些疑慮,平衡兩字太容易讓人覺得是種不變的狀態,但其實互相消長也許才是最平衡的。

arrow
arrow

    月鱟 (破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